图:RCEP的生效为相关行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从关税成本减少角度来看,中国进口企业成本端压力也有望释放。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本月1日正式生效,其成员国在总人口数、经济体量、贸易量、直接投资等方面在全球举足轻重,且相互之间既可以通过优势互补推动贸易发展,又能够通过竞争推动产业升级。随着RCEP的落地,各成员国间的贸易自由化程度有望进一步加强,中国外贸也将得到提振,预计今年所带来的贸易增量或拉动中国出口增速0.72个百分点,拉动进口增速0.87个百分点。
RCEP协议由东盟十国发起,最初是采取“10+6”的模式,除东盟十国之外还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洲、新西兰及印度六国,其中印度在2019年谈判接近尾声时宣布退出RCEP,因此本次达成的实际上是“10+5”模式的贸易协定。
从主要内容来看,总计二十章的协议文本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多个领域。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对比,CPTPP内容既包含贸易相关议题,同时又具有国有企业和指定垄断、劳工、监管一致性、透明度与反腐败等涉及成员国深度一体化的规定,是一个更加综合性的自由贸易协定。相比之下,RCEP协定文本内容更加集中在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服务贸易等与贸易紧密相关的议题,同时附件中还包括关税承诺表、服务具体承诺表等,是一个更偏向于贸易本身的协定。
具体来看,(1)货物贸易——“各国对零关税调整节奏做出的承诺”及“中国与日本首次签订自贸协定后的外贸表现”值得关注;(2)服务贸易——包括中国在内的8个成员将于协定生效后6年内转为负面清单,中国开放承诺也达到了已有自贸协定的最高水平。但考虑到当前疫情的扰动仍在,预计RCEP对于服务贸易的推动或有所延后;(3)投资——“负面清单”+“棘轮”,意味着投资开放程度只能向着更开放推进,同时通过统一的规则体系提升协定内各成员国间的投资政策透明度。
总体来看,RCEP更聚焦于贸易本身,其中货物贸易的原产地累积规则和关税减让是主要亮点。具体来看:
一是原产地累积原则。RCEP协定下产品对应原产地标准为“区域价值成分40%”,且产品价值可以累积计算,这就使得产品更容易享受到关税优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主动融合产业链。就中国而言,企业可抓住相应机会扩大贸易规模,着力扩大中间品生产,同时在产业链方面加强整合,中小企业也能够从RCEP所覆盖区域的上游供应链中受益。
二是关税减让。据商务部国际司解读:“协定生效后,已核准成员之间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且主要是立刻降税到零和10年内降税到零,这意味着各国将在较短时间内兑现货物贸易自由化承诺。”大幅的关税减让或将在RCEP成员国之间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从而拉动各国贸易以及经济发展。
大幅推动关税减让
中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涵盖了大部分中间品和消费品,机电产品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分经济体来看:(1)东盟: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中间品,包括机电产品及其零附件、化学产品等,从产业链角度看,原产地累积原则和关税减让对东盟自身的进口加工产生较大利好;(2)日本、韩国和澳洲:相较于中国同东盟之间的贸易,消费品在中国对RCEP中的发达经济体出口中同样占据了一席之地,具体来看中间品包括各类零附件,而消费品则主要覆盖了服装、家具、玩具等。从原产地累积和关税减让政策来看,RCEP的落地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日韩进口中间商品的成本,又有助于中国企业在出口消费品时继续享受相应的关税优惠,达到“双赢”。
RCEP协定的生效标志着中国和日本之间首次签署自贸协定,或将为双边贸易带来大额增量。RCEP之前,尽管日本占中国出口总量比例位居第六、进口占比位居第五(2019年数据),但两国并未签订自贸协定,因此双方贸易往来仍面临关税等方面的障碍。据商务部国际司披露,随着RCEP的生效,“日本出口至中国的零关税商品比例将从目前的8%扩大至86%。”这对双方的贸易往来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分产品看,RCEP生效后,中国对日出口的包括全部机电产品、汽车及零部件、服装、家具、玩具在内的商品或迎来利好;中国从日本进口的集成电路、半导体、仪器仪表等商品的进口成本也有望下降。
在RCEP之前,部分成员国间已经存在双边/多边贸易协定,但RCEP中的关税减让仍可继续推动成员国之间的关税进一步下调。在RCEP落地之前,包括东盟与中国、日本及韩国签署的“10+1”自贸协定、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协定等双边/多边贸易协定已经达成,因此RCEP的关税减让将推动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走向深化发展。根据UNCTAD(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报告《A New Centre of Gravity-The RCEP And Its Trade Effects》,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柬埔寨、泰国在内的五国2020年在RCEP成员国之间的平均有效适用关税最高。随着RCEP的生效,上述国家对于RCEP缔约国的关税有望继续降低,整体贸易自由化程度也将进一步提高。
从降税节奏来看,前10年内,中国将完成大部分对其他缔约国的承诺,中国与日韩之间双边降税节奏相对较缓。先看中国的降税承诺:协定生效后,中国关于来自东盟和澳新的产品立即实现零关税的比例在60%以上,对于日韩商品的零关税比例则分别为25%和39%。基本上,在协定生效的前十年内,中国对各缔约国商品的零关税比例将达到70%以上。再看其他缔约方对中国的降税承诺:协定生效后,日韩对中国商品实行零关税的比例分别为57%和50%。考虑到东盟中的老挝、缅甸、柬埔寨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为保护其国内产业,其对中国商品立即执行零关税的比例仅为30%。
积极助力外贸稳定
中国在RCEP成员国中,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增长都位列第一,RCEP生效后中国外贸发展或更上一层楼,但同时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从人口、名义GDP、出口、进口、FDI流量(外国资本流入)五个指标来看,2019年中国的占比均位居同期各RCEP成员国中第一,读数分别为61.7%、55.2%、39.3%、44.4%和36.6%。因此,随着RCEP生效后各成员国间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人员往来、投资等领域的交流不断加深,一方面有助于中国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中日之间的双边贸易有望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部分行业或将面临新的挑战,以纺织业为例,中国对各缔约国的平均自由化率(95.1%)和各缔约国对中国的平均自由化率(94%)均较高,这就意味着该行业中各国企业所面临的关税压力均有所削弱,因此竞争也会加剧。
在稳增长压力下,今年包括减税降费、鼓励外贸新业态发展、助力地方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多个跨周期调节措施或将逐步落地,以推动外贸稳定。而随着RCEP的生效,其带来的贸易增量也将助力今年“稳外贸”政策推进。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RCEP对区域经济影响评估报告》中的测算,到2035年,在基准情景下预计东盟将从RCEP中获得最多的进出口增量,其次为中国;具体来看,到2035年,RCEP将使中国实际GDP、出口和进口增量分别较基准情景累计增长0.35%、7.59%和10.55%,出口和进口累计增量将分别达到3154亿美元和3068亿美元,经济福利将累计增加996亿美元。
短期来看,在全球经济仍受疫情扰动的情况下,RCEP对于货物贸易的拉动效果或更为明显,而对服务贸易的利好或仍受到疫情的限制。RCEP的生效为相关行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贸易增量对出口企业带来利润增长,而从关税成本减少角度来看中国进口企业成本端压力也有望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