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美国《芯片法案》将激励中国进一步加强芯片研发和制造能力。资料图片
专家倡补贴使用国产芯片 加快研发制造
美国上演「诛芯闹剧」,胁迫芯片企业「选边站」,企图推动芯片产业链与华脱鈎。香港文汇报访问多位芯片业人士,他们指出美国此举是一把双刃剑,短期确会影响中国芯片业发展和产能提升,但也会激励中国进一步加强芯片研发和制造能力,促进国产化设备和材料快速迭代。专家并建议针对美国向芯片厂提供补贴,中国亦同样向使用国产芯片的公司给予补贴,借助中国占全球芯片销售三分之一的市场规模,带动芯片研发制造生态的形成,突破美国的围堵。
备受关注的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法案》)近日已经正式生效。根据该《法案》,明确提到禁止受资助公司在中国和其他特别关切国家扩建某些关键芯片制造、禁止10年内在中国大幅增产先进制程芯片等内容,尤其是针对14纳米以下的先进制造。美国又拉拢台日韩组织「芯片四方联盟」(CHIP 4) ,该联盟同样由美国政府出资补贴芯片厂商到美国设厂,条件也是10年内禁止在中国投资生产先进制程芯片,目的同样是要推动芯片产业链与华脱鈎,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打压中国芯片产业突破。
芯片向高端发展遇挑战
深圳市半导体行业协会秘书长常军锋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此举意在使芯片高端制造业回流美国,同时限制中国芯片产业发展,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将同时阻碍美国芯片企业在中国投资和发展,无法分享中国快速发展的红利。在国内产业链方面,短期来看限制性措施会令中国芯片制造产业放慢,将一定程度上影响产能提升。
具体影响而言,常军锋认为美国该法案短期内对中国芯片设计行业影响不大,但长期来看,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国芯片设计业向高端产品的发展。另一方面,长远来看,也会使中国大於14纳米以上成熟制造工艺产能聚集,有利芯片产业发展。
常军锋又以美国禁止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研究项目的《沃尔夫条款》(Wolf Amendment)为例,认为美国的芯片法案只会像《沃尔夫条款》一样,反而会促进中国芯片产业加快自主创新,推动国产化芯片制造设备和应用材料等快速迭代。
在深圳从事AI芯片研发的企业负责人彭先生则指出,中国在下游的封测领域和上游的设计能力上相对领先,但在中游的制造和上游的设计工具领域相对薄弱,而该《法案》瞄准中国芯片产业的薄弱领域,将进一步加大中国芯片产业突围的难度。
加大对自主可控生态扶持
对於如何应对美国《法案》带来的冲击,彭先生建议内地在政策上要继续加大对芯片制造、设计工具等薄弱环节的支持,此外还要加大对自主可控生态的扶持,比如对於使用国产芯片的用户予以一定补贴,以市场带动生态形成。他指,中国是全球最大芯片市场,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今年初发表的数据,2021年全球芯片销售额5,559亿美元,其中中国销售额1,925亿美元,占近35%,是全球最大市场。
彭先生强调,企业在芯片生产和使用上要有备选方案,丰富合作上下游企业渠道,避免单一合作,降低风险。在整个产业链上,要建立中国自己的供应链护城河,扩大与完善产业链生态圈,同时也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吸引。
建有力督促机制利益激励
经济学家余丰慧认为,随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IT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通信技术、自动驾驶等的渗透率不断提高,芯片将成为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中国必须占领这个高地,可以利用制度优势和国家支持,集中力量在芯片光刻机、设计软件等下大功夫。既要保持足够的资本投入,也要具有超级市场活力;既要有强有力督促机制,也要有超级利益激励。他相信,经过国家、企业等不断拚搏和创新,最终实现重大进展,中国芯片产业将会突破美国的重重围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