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国:冀助港建设创科中心

2022-08-10 11:29:45作者:◆香港文汇报记者 周晓菁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李安国与温豪夫由师生关系,变成合作伙伴。
 
97年弃美高职 回港推动港大科研成果产业化
 
1997年香港回归后,在美国学习、生活24年的李安国,放弃了南加州大学资讯科学研究所所长和教授的工作,毅然决定回港担任教职,成为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学系客座教授,推动香港电子工程及资讯科技发展。他同时兼任港大科桥的首任董事总经理,为港大的技术转移开山劈石,见证了本港科研成果产业化由零开始。中央大力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他相信,未来的香港科技界能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更多的力量。
 
李安国最早萌生回港发展的念头,可能是在1992年的「升级」庆祝会上。当时的他可谓是年轻有为——读完麻省理工电子工程电脑科学博士仅9年,38岁即成为南加大教授,且担任资讯科学研究所(ISI)所长,还取得了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的最高荣誉。
 
38岁任研究所所长 想回馈香港
 
有同事问他:「现在所有成就都拿到了,还有什么想做的?」就在李安国思考怎么回答的间隙,身旁另一位同事半开玩笑地抢答「当然是谂住退休喇」。一语惊醒梦中人,功成名就的喜悦尚未散开,他又重新思考起了如何规划未来事业。
 
当时美国的电子工程学科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国家,李安国觉得,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传授给香港的学生,尽自己所能回馈自己长大的地方,作出的贡献一定远远大于继续留在美国。
 
1996年陆续有香港的大学向他招手,他最后接受了港大的邀请,1997年9月正式入职。此举也意味着他必须彻底放弃南加大的工作,好在他的决定获得了家人的支持,同为香港人的太太放弃了洛杉矶的工作,与他一同回港。
 
曾感叹港教学大于科研实践
 
从美国回到香港自然有诸多不适应,即便有心理准备,他还是用「有些天真」形容自己。香港整体高等院校的氛围,教学内容远远大于科研实践,即便当时港大几乎是全亚洲第一的大学,他仍觉得周围的同事「与国际不太接轨」。他始终坚信:「老师要先学到最先进的内容,做最优秀的研究人员,才能教出好学生。」
 
不过就搞学术来说,他形容香港是「学术界的天堂」,美国教授每年只有9个月薪资,香港教授却能得到12个月,压力大大减少。尤其1991年研究资助局成立,香港回归后中央又大力支持予香港高校的科研项目,各大高校逐渐形成角逐研究资金的氛围,推动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
 
这些年特区政府、中央大力支持科研、科创,令李安国倍感欣慰。科网泡沫破后,「High Tech揩嘢,Low Tech捞嘢」一度被挂在嘴边,那时的学生家长也都是「千祈唔好学High Tech」的心态,一度让科学类学科跌倒谷底。
 
近年环境变好 本土独角兽崛起
 
现在则完全不同。创科环境、营商环境变好,不少本土独角兽企业崛起,「超级偶像」出现,年轻人愿意去尝试。「香港从前有金融、有旅游,光有这些还不够,现在和未来都必须要发展创新科技。」
 
转眼回港25年,香港也回归祖国廿五载,李安国感叹:当年回港教书的决定,现在来看也没什么遗憾。即便重新来过,还是会作出同样的选择。
 
责任编辑:宫锡曼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