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天,易水河畔。柿子红了,沉甸甸的「磨盘柿」压弯枝头,河北易县柿子大丰收,易水「柿仔」、易县微创农村信息合作社的创办人王永旺却慌了神。「往年这个时候,树上树下都是喜悦的笑脸,国道乡道都是贩运柿子的大货和三码(三轮车)。」联系着400多家农户的互助组织的带头人王永旺发现,「这个秋天势头有点不对,柿叶快落光了,红彤彤的柿子却无人问津」。
柿子是农民的铁杆庄稼,然而王永旺接续起柿子的感情纯属意外。1999年,20岁的农村青年王永旺从易县职中毕业后,投奔保定市一家广告公司做学徒描大字,在墙上描一个字挣8元(人民币,下同)。2001年,他把这门手艺带回家乡,创办了易县第一家户外广告公司。
「中国磨盘柿之乡」这几个字,被他从城里写到乡下,从工厂写到学校。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树上的柿子无人摘,树下的土地无人耕」。2010年,31岁的他关掉了经营了10余年的广告公司,回到出身地高村,从老乡手中租了几十亩撂荒地,成立了易县第一个家庭农场,开始大面积种植黑花生。以为不施化肥、不喷农药的产品会受欢迎。不过,黑花生烂在家里,「不是产品不好,是没形成产业,缺乏品牌力量。」他解释说。
「救柿行动」牵动「八方支援」
王永旺需要汲取能量的时候,偶遇了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他加入了首期梁漱溟乡村振兴高级人才班。这个只有职中文凭的新农民思想升了级,他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创建了一家联系着几十万农户的农村信息合作社。
2014年秋天,易水河畔的柿子红了,沉甸甸的「磨盘柿」压弯枝头,易县柿子大丰收,社员们等着王社长「统购统销,卖个好价钱」。然而,「霜降过来,柿子从五毛降到三毛,仍然找不到买家。」「柿子滞销!再几天,上亿斤柿子就烂了!」半夜里,他向媒体发出「救柿」信号。
没想到,「救柿」信号经过三天发酵,演绎成互联网的一次「救柿行动」。
「京东来了,阿里巴巴来了」,王永旺的手机被打爆了,「上海的广东的老板也来了,还有闻风而动的爱心人士,感觉到城里人都在帮易县的农民。」王永旺不敢相信,「鲜柿从五毛涨到一块三,上亿斤柿子,不到一周销售一空」。
瞅准商机,他趁「救柿行动」的热乎劲成立了一家名为「柿柿如意」的公司专营柿饼加工,从亲戚朋友手里借了30余万,从银行贷款100万,引进了2台柿饼烘乾设备,第一炉柿饼新鲜出炉。
伺机进军柿饼加工生意
王永旺给柿饼贴上「柿妞」标签,希望在2015年陕西柿饼大会上拿头奖。没想到,易水「柿妞」在柿饼大会上吃了闭门羹。「陕西柿饼,黄愣愣、雪晶晶,个有个,形有型。」看看易水的「柿妞」,「黑不黑,红不红,坐不住,站不稳。」他不以为然,辩解说,「这就是村姑和小姐的不同个性。」
陕西之行,「柿妞」没有签下一个订单,有人却喜欢上「柿妞」这个商标,内地某着名企业老板,辗转千里来到易县河畔,想把「柿妞」买走。王永旺喜忧参半。老板以为他嫌钱少,从30万涨到80万,最后开到100万。王永旺犹豫了片刻,还是舍不得「柿妞」嫁人。
2018年春天,他将井尔峪和柏木井两个村的500棵古柿子树承包下来,发起了第二次「救柿行动」。
古柿林成为旅游景点
第一次「救柿行动」的意外收获,让城里人与社员结成了帮扶对子。第二次「救柿行动」,王永旺有意将百年古树推荐给企业家领养。第二次「救柿行动」的意外收获,是国旅、青旅、中旅等多家旅行社将易县古柿林,融入了皇家园林清西陵旅游专线。
2018年秋天,京津冀旅游大巴车,还有自驾驴友,第一次走进古柿林。一棵棵百年古树,第一次得到新主人的抚摸亲吻。城里来的老人和孩子们,品美味,捡树叶,与古树合影留念,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旅程。
王永旺坚守柿子天然的秉性,「不用硫磺熏,不打柿粉霜」。2019年,他在河北农大柿子专家的帮助下,研发出了无任何添加的天然柿子糖、柿子醋、柿子酒,多项技术发明,获得国家专利保护。
疫情搅乱了生活和收成
「易县柿子,其大如拳,其甘如蜜,其状似磨盘,故名磨盘柿」。2021年深秋,王永旺带记者穿过清西陵火焰牌楼,来到井尔峪村的一片古柿林,他说,「这就是中国磨盘柿的发祥地,最老的柿子树龄超过800年,自明朝这里就是皇家贡柿林。」他最痛恨的是疫情,「不仅搅乱了城里人的生活,也耽误了农民的收成」。好几所高校的研学游活动,他早就策划好了,「疫情警报一旦解除,就带着『柿妞』闯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