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彰: 内地近万潜力上市公司 可为港经济注新动力

2022-03-28 10:38:39作者: 香港文汇报记者 马翠媚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 香港上市公司商会加强关注在香港新上市的新经济公司,并在`条例修订尚未落实时,充当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咨询渠道的角色。

面对创科大时代,香港上市公司商会去年提出「中国版纳斯达克」构想,商会新任主席梁嘉彰指,该构想意即在本港创立「科技板 」,旨在吸引内地和本港科技企业上市,尤其是较年轻和高增长类,以满足其资金需求推动增长,而她粗略估算现时内地或已有5,000至1万间有潜力的可上市公司,至于时间表方面,如按港交所引入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的所需时间推算,或最快一年已可出台,有望为本港资本市场和经济注入新动力。

梁嘉彰上周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认为,现时正正是打造「中国版纳斯达克」的成熟时机,因为内地有不少深科技(Deep Technology)公司,需要研发上支持,对资本亦极具吸引力,若要支持他们发展,不可以单靠深圳及上海,香港亦都要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她亦反问在大势所趋下,香港既有成熟金融体系,何不分一杯羹,加上中美两国政府关系持续紧张,将窒碍来自中国敏感科技行业的企业赴美寻求上市,而香港将成为他们的可行上市地,从中受益。

除了内地外,梁嘉彰提到本港蓬勃的科技发展创造不少年轻企业,对股权融资有需求,其中香港科技园、数码港、大专院校和工业界的合作计划,加上未来的「北部都会区」,都大大强化本港的科技价值链和生态系统,加深本港的人才库,将制造更多土生土长的科技企业,而他们亦有自身融资需求。

年轻企业更吸引基金眼球

不过,具有丰富投资银行经验的梁嘉彰亦提醒,要打造「中国版纳斯达克」,除了要考虑市场融资需求外,亦需要投资者入场才可成事。她认为,基金经理越来越倾向投资较年轻的企业,而不单单是成熟的企业,特别在科技界别,以追求更高的回报,建议中的科技板将为他们提供额外的投资途径。而风险和私募投资者对较短的投资周期感兴趣,为较年轻的科技企业而设的科技板可缩短这些投资者的投资期,让资金更快回笼,资金可重投其他企业。

梁嘉彰亦强调「科技板」不是为了迎合一批回流香港上市的企业,因回流企业不少都是电商或平台等行业,而「科技板」集中在深科技,如晶片、云端科技、AI、网络安全、电动汽车技术等。

不适宜将GEM变身为科技板

对于外界有建议沿用GEM做科技板,她则认为GEM目前已失去投资者信心,亦缺乏投资者参与,她强调任何金融市场若要成功,一定少不免机构投资者入场,「不是将GEM改头换脸……令一些投资者望而却步,更何况要入场。」

梁嘉彰又指,GEM板于1999年推出,与「科技板」不能同日而语,因为GEM板推出时很多新经济公司都未出现,亦未有一些高质素且需大量研发资金的公司,而随着时代发展,她形容GEM现时集资公司不多、公司规模不大、欠缺流动性、亦无机构投资者,不过「科技板」的创立亦非为了取代GEM,而是令香港更百花齐放,其目标是一些上市时规模未必很大,但有机会发展成大规模公司。

至于「科技板」入场门槛、盈亏要求等,她认为需证监会、港交所及市场参与者再沟通,她认为不需要划死一条线要求一些好成熟、利润高等针对传统企业要求,反而应该保留一些弹性,就算公司未有盈利,但如果已建立相当水平科技门槛,或收入已达到一定程度,某程度可视之为已踏入一个里程碑即可。她又举例指,本港早前引入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其上市的要求都是因应生物科技公司度身订做,因此她相信「科技板」亦需要专家因应科技公司特点而去订立新的要求。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最新财政预算案中,建议考虑放宽科技企业来港主板上市要求,陈茂波当时亦指证监会及港交所正检视上市规则,考虑容许「从事先进技术且具规模」但未有盈利和业绩支持的科企来港集资,以配合有关研发的集资需求。

需尽快推 免新加坡抢饮头啖汤

梁嘉彰透露,证监会及港交所正研究有关建议,若按港交所引入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的所需时间来推算,若成事或最快一年内已可出台,不过由于「科技板」要求等始终比SPAC复杂,因此或需时比较长,但她亦希望政府可以尽快推出,以免被新加坡等先行一步抢饮头啖汤。潜在市场方面,据她粗略估计,内地的创投及私募基金约400至500间左右,而每一间或已投资了10间公司要上市的话,意味具潜力可上市的公司可以高达5,000至1万间,当中亦未计算本港培育出来的科技公司等。

 

责任编辑:宫锡曼

相关内容